陳姨手中的茶棍在陶缽里輕快旋轉(zhuǎn),芝麻與炒米的香氣隨著研磨聲在圍坐的鄰里間彌漫。“巷口那盞‘瞎’了好幾年的燈,就是在這張茶桌上‘說’亮的!”陳姨笑呵呵地斟滿一碗金黃油潤的咸茶:“‘咸茶說事’妙啊,幾口茶下肚,心窩子里的話就自己跑出來了。” 梅隴鎮(zhèn)一村民難掩喜悅:“真沒想到,喝著茶聊著天,過后煩心事就解決了!干部還特意登門告訴我結(jié)果,這心里啊,踏實又暖和?!?/font>
這飽含人情味的場景,正是海豐縣在新一輪黨群服務中心提質(zhì)行動中深挖本地“海豐咸茶”這一融合飲食與深厚社交功能的傳統(tǒng)精髓,創(chuàng)新性將其轉(zhuǎn)化為基層治理載體所結(jié)出的“甜果”——“入戶聯(lián)心·咸茶說事”活動。它巧妙地將“咸茶好喝、有話好說、矛盾好化”的理念融入日常治理,讓民生工作升騰起生活的煙火氣,生動展現(xiàn)了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在基層沃土上的蓬勃生機。
搭臺:茶點嵌入生活圈,多元力量齊共建
海豐的治理密碼,首先藏在“共”字里。一碗咸茶情意濃,三言兩語暖人心。海豐巧妙地將這份傳統(tǒng)情愫編織進治理網(wǎng)絡。
依托黨群服務中心,海豐盤活了老舊小區(qū)的邊角、村居民小組的活動室,甚至巧妙妝點了熱鬧的景區(qū)和精致的口袋公園,精心設置了40多個覆蓋縣、鎮(zhèn)、村(社區(qū))三級的“咸茶說事點”。它們?nèi)缧橇_棋布,深深嵌入群眾生活的核心地帶,織就了一張觸手可及的“家門口服務網(wǎng)”。無論走進哪一個點,熱水、茶缽、茶棍、咸茶粉等基礎物料早已備好,鄰里們只需帶上自家的花生芝麻炒米,便能圍坐開聊。城西社區(qū)的工作人員感觸道:“這小小茶點成了無形的紐帶,咸茶里流淌的傳統(tǒng)社交基因被喚醒,自然而然地承載起議事協(xié)商的新使命?!?/font>
要讓茶桌真正活起來,關鍵在人。海豐廣泛吸納村(社區(qū))共建單位、“兩代表一委員”、群團組織和社會力量加入,賦予他們一個親切的稱呼——“咸茶說事員”。由此構(gòu)建起富有活力的“1+3+N”服務團隊模式:一名駐村鎮(zhèn)干部牽頭,三名熟悉鄉(xiāng)情的村干部搭臺,多位有威望、有熱忱的熱心人士共同出力。許多說事點還自發(fā)孕育了“茶桌調(diào)解隊”。各級黨員干部更是率先垂范,紛紛下沉到基層一線,坐到群眾的茶桌旁,喝著同一缽咸茶,嘮著家長里短?!爸挥凶谕粭l板凳上,才能真正融進他們的‘朋友圈’,” 聯(lián)安鎮(zhèn)駐村干部深有體會,“‘咸茶一起喝、事情一起議、服務一起做’的氛圍,讓治理既暖心又高效。”
依托“咸茶說事點”匯聚的人氣,海豐設立了黨員服務崗。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這里找到了鮮活的注腳——健康義診的號脈問診、助殘關愛的溫暖傳遞、政策咨詢的耐心解答,都被自然地融入茶香氤氳的說事場景。群眾在喝茶閑聊間提出訴求,黨員現(xiàn)場“端茶接單”,隨即協(xié)調(diào)各方力量“斟茶派單”,一套“群眾喝茶點單、黨員端茶接單、多方斟茶派單”的三步工作法清晰流暢。
議事:群眾主角獻良策,“三辦”閉環(huán)解難事
“咸茶說事”的魅力核心,在于它成功點燃了蘊藏在群眾中的智慧火花,實現(xiàn)了政府引導與社會參與的和諧共鳴。
海豐以這碗獨特的咸茶為媒,引導鄉(xiāng)親們圍坐茶桌,共同為鄉(xiāng)村治理的痛點、鄉(xiāng)村振興的難點“把脈開方”。村里的老長輩、產(chǎn)業(yè)致富的“領頭雁”、經(jīng)驗豐富的退休老干部等紛紛被邀請落座,悄然從治理的“看客”轉(zhuǎn)變?yōu)榉e極的“主角”。通過建立詳實的“說事臺賬”,定期召開充滿鄰里溫情的“咸茶會”,海豐精準捕捉著群眾的所急、所盼、所想,有效凝聚共識、汲取智慧、匯聚力量。今年以來,382條浸潤著“茶香”的寶貴意見建議被收集上來,其中295條已從紙上的期盼,穩(wěn)穩(wěn)落成了提升幸福感的實在舉措。
面對群眾反映的問題,海豐建立了一套清晰的“三事三辦”機制:簡單事項,力求在茶香繚繞間“馬上辦”,效率如清泉流淌;復雜問題,則啟動多方聯(lián)席“協(xié)商辦”,智慧在碰撞中閃光;遇到重大事項,則迅速上報并全程“跟蹤辦”,責任一跟到底。這種精準的分類處理,確保了民聲訴求的全流程閉環(huán)管理。數(shù)字見證成效:今年以來,遍布城鄉(xiāng)的“咸茶說事點”茶桌旁,已即時化解鄰里糾紛、家庭矛盾177件,高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29件。
為確保群眾傾吐的每件心事都有回響,海豐嚴格推行“收集——研判——辦理——反饋”的工作閉環(huán)?!凹兄?,事事有回音”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,而是茶桌旁擲地有聲的承諾。梅隴鎮(zhèn)一位村民,剛通過“咸茶說事”解決了困擾許久的農(nóng)田灌溉渠修繕問題,他難掩喜悅:“真沒想到,喝著茶聊著天,就把心頭的大石頭搬走了!干部還特意登門告訴我結(jié)果,這心里啊,踏實又暖和。”這份看得見、摸得著的實效,讓“咸茶說事”深深扎根于民心的土壤。干群關系在茶香交融中愈發(fā)緊密,鄰里間也在相識相知、守望相助中日益和睦,群眾對基層治理的信任度和滿意度如春苗般節(jié)節(jié)攀升。
共享:茶香浸潤文明風,惠民服務零距離
海豐“咸茶說事”的最終回甘,在于讓治理的成果如陽光雨露般普惠于民,實現(xiàn)服務、文化與福祉的全民共享。
通過“咸茶說事”這個充滿煙火氣的平臺,海豐推動服務與政策向基層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深度延伸。以群眾需求為鮮明導向,縣、鎮(zhèn)、村(社區(qū))三級力量被有效擰成一股繩。曾經(jīng)分散在各地的醫(yī)療義診、教育咨詢、政策解讀等民生服務資源,如今被集中輸送到群眾觸手可及的家門口。今年以來,依托該平臺開展的各類惠民服務已達183場次,惠及群眾9000多人次。
海豐將“咸茶”這一浸潤著鄉(xiāng)土記憶的文化符號,精心打造成培育文明鄉(xiāng)風、融洽鄰里關系的重要載體。各村(社區(qū))積極利用說事平臺建設鄰里共享空間,定期舉辦別開生面的“家風咸茶會”“文明咸茶會”?;顒又?,“鄰里親、和為貴”的樸素道理與優(yōu)良家風的傳承,如同芝麻融入咸茶般,自然地浸潤在喝茶議事的過程里。群眾在輕松愉悅的交流中接受著文化的熏陶,文明的種子悄然生根發(fā)芽。常參加家風咸茶會的王阿婆也由衷感嘆:“大家圍坐著喝茶,說說自家的好故事,聽聽鄰里的好經(jīng)驗,心里敞亮了,相處也更添一份和氣?!睙o形的“軟文化”正日益淬煉成支撐基層善治的“硬脊梁”,形成了“喝茶說事——化解心結(jié)——弘揚新風”的良性治理循環(huán)。
一盞路燈的亮起,一條水渠的暢通,鄰居間的握手言和……海豐百姓的“急難愁盼”在一碗碗溫暖的咸茶中漸漸消融,全民參與治理的熱情也在這升騰的茶香中被蓬勃點燃。“有閑來食茶,有事好商量”——這句質(zhì)樸的海豐俚語,已成為這片土地上基層治理最溫暖的底色。海豐縣以茶為“媒”,烹煮出一條浸潤傳統(tǒng)溫情、閃耀時代智慧的善治新路,“以茶暖民心,以治惠民生”的美好圖景正在海豐大地舒展。
汕尾日報記者 洪笳榮
通訊員 曾國明 呂嘉宇 鐘錦烽 文/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