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?zhí)端畮焓俏沂幸蛔笮退畮?,興建于1958年,1960年竣工。集雨面積156平方公里,總庫容1.06億立方,正常庫容8192萬立方。

龍?zhí)端畮旖?ensp;
近日,記者來到龍?zhí)豆鄥^(qū)管理局,了解龍?zhí)端畮斓那笆澜裆?。龍?zhí)豆鄥^(qū)位于陸豐市東南部,以龍?zhí)端畮?、巷口水庫作為主要灌溉水源,尖山水庫作為調節(jié)水源。由1條總干渠、8條分干渠和154條總干渠直屬支渠組成了灌區(qū)主要的灌溉渠系,其中總干渠長44.78km,分干渠和直屬支渠262.02km。灌區(qū)范圍北起陂洋鎮(zhèn),南至碣石、湖東、甲子等鎮(zhèn),東與惠來縣接壤。是一宗集防洪、供水、灌溉、發(fā)電于一體的重要工程。擔負著陸豐市東南片的“三甲”地區(qū)、碣石、南塘、湖東、內湖、華僑等鎮(zhèn)場90多萬城鄉(xiāng)人口的生活生產用水和20多萬畝農田灌溉任務。
為什么要修建龍?zhí)端畮欤?/span>
1958年,陸豐縣東南部包括甲東、甲西、甲子、湖東、碣石、南塘、博美、陂洋等鄉(xiāng)鎮(zhèn),及華僑(后升格為華僑管理區(qū))、銅鑼湖兩個國營農場,還有國營東海岸林場和湖東林場,總面積達830.5平方公里。當時區(qū)內耕地面積44.96萬畝,人口27.63萬人,其中農業(yè)人口21.06萬人。
陸豐東南部兩條較大河流,烏坎河和鰲江河,但都是潮水河,潮水上涌、咸淡混雜,河流集雨面積不大,徑流處用率很低。另外,尚有南溪(又叫碣石水)、湖東溪等,但都屬季節(jié)性小河流,作用不大。因而山水田林關系失調,生態(tài)平衡被破壞,故歷來水旱災害頻繁,尤以旱災為甚,素有十年九旱之說,民諺“三日無雨火燒埔”,說的就是這一情形。歷史上每遇大旱,田園龜裂黃土裸露,農作物蕩然無收;赤地如焚,餓殍遍野的慘狀時有出現(xiàn)。民國三十二年(1943年)海陸豐大旱,造成大饑荒,給后人留下恐怖的記憶。當年陸豐餓死十三萬多人,陸豐東南部饑荒狀況更為嚴重,單單甲子鎮(zhèn)就餓死了一萬三千多人,甲子萬人墳就是當年餓殍的葬身之處。
新中國成立以后,從修塘壩入手,大力發(fā)展水利。至1957年,在陸豐東南部共建成小(二)型水庫15宗,塘壩17宗,總蓄水量505萬立方米,然而只能解決部分農田灌溉用水,未能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落后水利狀況,群眾迫切希望能從其他流域引用水資源,發(fā)展灌溉事業(yè)。
1957年初,陸豐縣水利局根據(jù)縣委指示,在惠來縣治理龍江水系規(guī)劃的基礎上,派出水員進行勘查后,決定從附近的龍江流域龍?zhí)逗佣我喔?,?957年7月編制了《陸豐市龍?zhí)逗右灰喔裙こ坛醪揭?guī)劃任務書》,擬在陂溝區(qū)龍?zhí)多l(xiāng)桂坑村附近填筑土壩,引水灌溉南塘、博美、兩城(今“三甲”地區(qū))三個區(qū)農田三萬畝。廣東省水利廳接到報告后,同意列為省重點項目,于同年九月,由省水利廳工程局派員前來勘查,提出《陸豐市龍?zhí)逗铀畮斐醪娇辈閳蟾鏁?,決定列為1959年度重點工程,進行了庫區(qū)和灌區(qū)地形測量,及壩址地質鉆探工作,由省廳工程局負責工程設計工作。1958年5月,在“大躍進”形勢下,省水利廳決定將工程下放地方興辦,由陸豐縣水利局技術人員負責進行設計,后來編寫成《陸豐市龍?zhí)端畮煸O計書》上報。
舉全縣之力修建
龍?zhí)端畮斓某醪皆O計,以灌溉為主,以發(fā)電為附。原為中型水庫設計,正常蓄水位68米,庫容5870萬立方米,集雨面積147.6平方公里,灌溉面積12.2萬畝;涵管出口和總干渠頭行跌水,兩處電站計劃裝機5臺共1460千瓦。主壩按五十年一遇設計,二百年一遇校核。1965年以后,因土壩經(jīng)過加固加高,集雨面積經(jīng)過核實,改為百年一遇設計,千年一遇校核。
主壩壩址所在河谷狹窄,兩山對峙;河床巖石裸露,壩基為巖石基礎;岸坡為沖積、坡積及殘積物。樞紐工程除主、副壩外、還包括放水涵管,輸水隧洞、泄洪閘和壩后電站。樞紐總體布置,充分利用了有利自然條件,布局合理。
1958年8月,工程初步設計完成后,陸豐縣委即組織受益地區(qū)進入施工。萬事開頭難,在技術力量不足、設計工作尚未全面完成,施工設備、材料十分缺乏情況下,匆促上馬。1959年初,土壩開始填土,由于施工圍堰和導流渠設計標準偏低,過水能力不足,加上勞動力又未能按計劃上齊,恰好當年二月下旬,春汛早臨,猝不及防,導致上游圍堰漫決,土壩已填的三萬立方米土方被洪水沖走,被迫調整施工計劃,主壩停止施工。附屬工程,留下部分民工繼續(xù)進行施工。龍?zhí)端畮煨藿üこ淘馐芰艘淮未煺邸?/p>
圍堰漫決的教訓,使人們深刻認識到,水利建設是利用、改造水資源環(huán)境,如不按客觀規(guī)律辦事,不尊重科學,將會導致嚴重惡果。因此,1959年土壩復工后,工程指揮部對工程的計劃安排和施工質量等問題,加以特別注意。根據(jù)水利工程的特點,對工程進度、質量和安全,均提出具體要求和措施。注意做好政治思想工作,調動人的積極因素。工程在陸豐縣委的領導下,全縣人民大力支持,在寒風凜冽的山溝里,干部和民工為了早日完成工程建設,靠自力更生,奮發(fā)圖強的精神,苦干實干,土法上馬,經(jīng)80多天,日夜奮戰(zhàn),1960年1月6日,主壩竣工、建成一座壩頂長190米,壩高43米的均質土壩。但由于缺乏歷史水文資料,技術力量少,設計考慮不周,資金和施工設計不足,急于求成,致工程質量欠佳。1960年6月9日,庫區(qū)降大暴雨,10日水位猛漲至71.13米,土壩初次遇到高水位,出現(xiàn)沉陷、襲縫和漏水,陸豐縣委及時組織搶修,才化險為夷。
龍?zhí)端畮旃喔裙こ讨饕墒芤驵l(xiāng)鎮(zhèn)組織勞力興建。建筑物資金由國家資助。廣大民工在工程指揮部和受益鄉(xiāng)鎮(zhèn)黨委領導下,靠兩只手和簡易的施工工具,劈山開渠,跨壑飛虹,填、挖成總長44.789公里的總干渠,還有分干渠、支渠等共長534公里渡槽8座。工路橋6座,渠道的分、泄水閘及其他水工建筑物,星羅棋布,施工規(guī)模和工程量之大,為陸豐歷史前所未有。
龍?zhí)端畮鞓屑~工程,國家先后投資972.5萬元興建。總計完成土方82.08萬立方米,石方14.42萬立方米,耗用鋼材729噸,水泥4140噸,木材1663立方米??偣餐度?02.6萬個工日。
龍?zhí)端畮旖ǔ珊?,曾?964年和1975年除險加固;1966年對溢洪道進行改建。最近一次除險加固是2000年。這就是日前記者所看到的龍?zhí)端畮臁?/p>
龍?zhí)端畮斓男в?/span>
龍?zhí)端畮鞛槟暾{節(jié)水庫。它由前期的灌溉為主、發(fā)電為附,演變?yōu)槿缃竦膰栏癜凑铡跋壬睢⒑笊a”的原則加強用水管理。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陸豐東南部的發(fā)展變遷。
龍?zhí)端畮旖ǔ汕捌?,由于水庫運用涉及面廣,故防洪與興利,發(fā)電與灌溉,以及庫區(qū)淹沒與蓄水之間均存在一定矛盾。防洪調度,汛期以確保主壩安全為主。充分利用調節(jié)庫容,為龍江削減洪峰,盡量減少水庫下游的洪澇災害。興利調度,灌溉季節(jié),首先保證灌溉用水,其次滿足發(fā)電需要;非灌溉季節(jié),一般用水,則在晚上用電高峰期放水,結合發(fā)電。龍?zhí)秹魏箅娬驹?986年以前,一直是陸豐的主要電力來源,動態(tài)效益十分顯著。
灌區(qū)范圍內,長渠跨山崗,龍水滾滾流,水龍伏旱魔,黃土變綠洲,荒灘成良田,處處見新樓。昔日目澀埔,今日糧茶旺。群眾說:辛苦一時,福蔭后世。旱魔作孽的歷史已一去不復返。
龍?zhí)端畮煸谘雌诜婪逡舶l(fā)揮了重要作用。以1987年汛期為例,龍江下游發(fā)生大洪水,堤圍危在旦夕,水庫及時關閘、錯峰,使龍江的隆江河段堤圍轉危為安。
1969年冬起,甲子鎮(zhèn)引用龍?zhí)端徑饧鬃渔?zhèn)城鎮(zhèn)和漁業(yè)用水緊缺狀況,還通過西坑水庫,補充解決湖東鎮(zhèn)的用水。
龍?zhí)端畮焖鎸掃_6.9平方公里,溶氧充足,天然餌料豐富,是放養(yǎng)淡水魚類好地方。
龍?zhí)端畮炀C合效益顯著,為振興陸豐東南沿海地區(qū),促進工農業(yè)發(fā)展,改善灌區(qū)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作出了重大貢獻。
汕尾日報記者 沈綠洋

粵公網(wǎng)安備 44150202000069號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