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日前,我省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,海陸豐臉譜繪制榜上有名,為我市非遺活態(tài)傳承又添一奇葩。
一
戲劇臉譜歷史悠久,是中華戲劇的傳統(tǒng)標識,海陸豐戲劇臉譜不僅僅是一項制作工藝,其背后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。它依托于海陸豐三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正字、西秦、白字戲。明初,朝廷在碣石鎮(zhèn)設置衛(wèi)城,在捷勝鎮(zhèn)設置所城,因官兵多為北方人,故每年均特邀請臺白說中州音韻的正字戲演出,秦腔由官兵帶入與本地戲劇結合形成西秦戲,而白字戲則為海陸豐本土所有。至明中葉,衛(wèi)、所均需演戲酬神,客觀上促進了地方戲劇的繁榮,形成了“三山”戲臺。在長期的共生共存中,正字戲、西秦戲、白字戲的臉譜互相滲透,互為取長補短,到了明末,經長期磨合之后海陸豐稀有劇種的共用臉譜自然形成、基本定型,達到相需為用、相得益彰的目的。
海陸豐戲劇臉譜具有地方特色圖案譜式,其風格獨特,特別是在色彩和線條的運用中,更是色塊深淺有致,兩色銜接自然,線條分明流暢,體現(xiàn)了圖案譜式美的總體要求,更有效顯示行當角色的人物性格。如《唐傳》中作為上界金翅大鵬雕轉世臨凡的李元霸,臉譜勾勒了鷹目鸞嘴;而《棋盤會》中的齊國王后鐘離春的臉譜,則是一半花旦一半花臉,額上畫出了七顆星、雙腮各畫上一朵火。這兩個臉譜把人物性格勾畫得淋漓盡致,還有尉遲恭、李存孝、鄭恩、關羽、張飛等特殊臉譜,全國絕無僅有。當時,就有不少泥塑藝人用土制臉譜模坯,貼上若干層紙后,風干托出,再按舞臺臉譜上色,成為惟妙惟俏的兒童面具,頗受歡迎;還有人直接在模坯上上色,賣給一些家庭作擺設之用,一直相延至今。
二
海陸豐戲曲臉譜是以正字戲、西秦戲、白字戲中的臉譜藝術為基礎,進行繪制,形成集美術價值、藝術價值、文化價值等多種價值于一身的高級文化藝術形式。海陸豐戲劇臉譜繪制技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,經清代、民國至今傳承不絕。在民間流傳數百年間,形成了獨特的譜系粉本,尤以城區(qū)捷勝為代表。
為什么戲劇臉譜繪制在捷勝鎮(zhèn)尤為突出?這還要從捷勝的歷史說起。明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,千戶侯良受命在捷瑯埔筑所城。城剛建成,倭寇來犯,吏民倚城英勇抗擊,大敗來犯之敵,大功告捷。為紀念此役,取“捷瑯埔”之“捷”字,后加戰(zhàn)勝之“勝”字,故名“捷勝”,沿用至今。一直以來,捷勝都是海陸豐有名的所城,有“六百年城大雅鄉(xiāng)”之稱。在解放前,這里的地方戲劇盛行,當時聞名海陸豐的“三山”(指陸豐碣石玄武山、城區(qū)的鳳山、捷勝的后山)戲臺捷勝就占了一山。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后,捷勝后山都有兩棚(臺)戲同時上演,正棚(正臺)上演正字戲,側棚(臺)上演西秦戲、白字戲、潮劇、雜劇等,連續(xù)數月直到年底,夜夜演至天亮,觀者如堵,熱鬧非凡。舊時的藝人如果能在“三山”戲臺站穩(wěn)腳根,即意味著受到大家的認可。捷勝所城的戲迷有“戲雕刀”之稱,當年戲子的“月價”即在后山戲臺受到點評后確定,民間俗語至今還有“神仙難賺捷勝錢”的說法,都是對捷勝戲迷高度的藝術修養(yǎng)的肯定。每當后山大戲上演,戲臺前小販眾多,出賣特色小食、兒童玩具等,其中戲劇臉譜、刀劍(紙制品)、土嘰咕、不倒翁等民間工藝品十分普遍,這為海陸豐戲劇臉譜的產生、傳承提供了豐厚的土壤。
三
海陸豐稀有戲劇臉譜既傳形又傳神,顯示了高度的藝術性。
在創(chuàng)作中,海陸豐稀有戲劇臉譜以黑、白、紅三色為主色,兼用灰、青、棕、綠、黃、金等色作為佐色。它以不同的顏色、夸張的手法、強烈的色彩對比,昭示人物的忠奸、善惡、美丑及其復雜的性格特征,突出表現(xiàn)不同人物的身份、地位、綽號等,具有象征性、寓意性和直觀性。如:黑色表現(xiàn)豪爽、耿直、雄健、勇而少謀;白色和灰色表現(xiàn)陰險、奸詐、邪惡;紅色表現(xiàn)嚴肅、豪邁、正氣凜然、忠義剛強;青色表現(xiàn)勇猛、剽悍、丑陋等等。其繪制手法充分利用色彩和線條的巧妙組合,歸納到一定的“形”的圖案中來,以揭示戲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。同時在眉和目中分別勾畫出各種象形圖案,形成復雜的樣式。臉譜樣式約有200多個,以“面”、“眉”和“目”分類。面有:大紅面、大白面、大烏面、全灰面、半灰面、三塊瓦、毛面、嘴嵌面、番鬼面、鳥屎面、雞公面、皺紋面等;眉有:劍眉、蜈蚣眉、臥蠶眉、公雞眉、雕刀眉、燕子眉、八字眉、大白眉、豬腎子眉等;目有:水龜目、煙筒目、鷹目、虎目、鵝旦目、三角目、鳳目、大目孔、湯匙目等。其繪色的勾畫先從眉眼開始,再及其他部位。臉譜眉眼的多樣化,同樣體現(xiàn)各行當人物的形貌和性格特征,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。
這一次,海陸豐戲劇臉譜榮膺省級非遺的稱號,專家們認為,它是廣東省稀有劇種臉譜藝術的突出代表,具有海陸豐地方藝術文化特色中圖案化的一種譜式。其藝術造型花哨夸張,既有類型化的程式規(guī)范,又有鮮明的個性表露,易于辯識。
由于海陸豐稀有戲劇臉譜非俗非雅,而又亦俗亦雅,達到了雅俗共賞的高度審美境界。
四
隨著臉譜繪制納入“非遺”,還有周仲富、吳惠芳兩人被評為廣東省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主要傳承人。他們皆已年逾古稀,從年輕時候起就致力于海陸豐戲劇臉譜繪制藝術的創(chuàng)作、研究、傳承,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繪制技術和表現(xiàn)手法,實現(xiàn)了活態(tài)傳承。
2008年12月,周仲富、吳惠芳繪制的《海陸豐稀有戲劇臉譜》作品在汕尾展出,獲得好評;隨后將其擴展為臉譜系列,多次參加省、市工藝精品展并獲獎。2009年,周仲富、吳惠芳、周貴舟、周貴彤等人合作繪制的《海陸豐稀有戲劇臉譜系列》作品入展“廣東省與東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交流會”,得到了國內外專家、學者的交口贊譽。2009年《海陸豐戲劇臉譜系列》作品先后在第二、三、四屆廣東省民間工藝精品展出中分別榮獲銀獎、銅獎、優(yōu)秀獎等。
在改革開放經濟大潮的沖擊下,一些民間藝術受到挑戰(zhàn),生存艱難。但周仲富、吳惠芳堅信海陸豐稀有戲劇臉譜有著巨大的開發(fā)潛力,比如,建筑裝飾、商品包裝、瓷器、家居等各行各業(yè),都有極其廣泛的應用空間,它的應用范圍已經遠遠超出舞臺范疇,具有極強的生命力。在他們的努力下,海陸豐稀有劇種臉譜擺件被市文化部門確認為市十佳旅游手信,作品并在市博物館、文化館,以及汕尾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展示,受到旅客的青睞。
海陸豐戲劇臉譜繪制入列省級非遺項目,為汕尾這個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”又添一奇葩,再度證明了海陸豐戲劇臉譜繪制工藝無窮的魅力。為打造本地區(qū)這一傳統(tǒng)文化藝術品牌,并將其一代代傳承下去,多年來,周仲富、吳惠芳花費大量心血、做了大量培養(yǎng)后人的工作。
汕尾日報記者 沈綠洋

粵公網安備 44150202000069號

